中國科技行業究竟有沒有泡沫?
扎克·維斯菲爾德剛結束中國之行回到美國講述自己對中國目前迅猛發展的科技市場的看法。
0
科客點評:中國科技行業發展之迅速雖然讓我們目不暇接,但這是趨勢使然,至于泡沫,小編認為就算是泡沫也是堅強的泡沫。此文作者是扎克·維斯菲爾德(Zack Weisfeld),為微軟創投全球加速器(Microsoft VenturesGlobal Accelerators)總經理。
(圖片來源網絡)
我剛剛結束中國之行回到美國。在那里,我有幸見到了當地創業者、風險投資人和有“中國硅谷”之稱的中關村的代表。此次中國之行讓我更加堅信,中國已成為高增長創業公司的中心。阿里巴巴和小米(剛剛融資 11 億美元)最近在海外市場的成功便是典型例證。
當我向多位中國頂尖風險投資人提到數量不斷增長的中國科技創業公司時,他們同樣認為中國科技市場正在取得爆發式增長,并表示每年有越來越多的十億美元級別企業加入這個生態系統——其中大多數旨在為本土用戶提供服務。
不少中國本地頂尖風險投資人還承認,中國投資市場目前相當火爆。《福布斯》雜志曾專門撰文談到這種現象。文章指出,在 2014 年第三季度,中國科技行業共完成 107 筆風險投資交易,交易總額達到 46.6 億美元。相比之下,2013 年全年中國科技行業也不過完成 98 筆風險投資交易,交易總額為 44.5 億美元。
一些風險投資人表示,他們正采取“廣撒網”的策略,投資盡可能多的早期創業公司,以防錯過下一個十億美元級別的企業。在像中國市場這樣的“快速復制”、“快速推出”的市場里,真正的競爭都發生在百度和阿里巴巴這樣的巨頭之間。規模更小的企業往往會被科技巨頭收購,用以加速增長或消除競爭。
正因為如此,中國科技行業才在 2014 年完成了大量并購交易:全年完成 851 筆交易,交易總額 475 億美元,比 2013 年全年增長 62%,并創下歷史最高記錄(基于 Dealogic.com 的信息)。2013 年全年共完成 654 筆交易,交易總價值 293 億美元。
一位與我交談的風險投資人更是將中國市場投資比作一場高賭注的撲克游戲:風險大,但回報高。中國的種子投資規模龐大——小到幾百萬美元,大到數千萬美元。但是,在這些不同尋常的投資背后,也有其自身的原因:中國企業不像西方生態系統那樣擁有必要的基礎設施,也就是說,大多數企業都必須從零開始打造所有東西,這就需要投入更多的資金。此外,大多數中國創業公司都服務于本土市場,而本地市場的需求往往更容易滿足。對于他們來說幸運的是,中國碰巧是全球最大的市場。
中國創業者與傳統意義上的創業者略有不同。根據我在中國之行中了解到的情況,那里的創業者比其他國家的創業者更獨立、更成熟、心智更穩定,而且擁有一流的人際交往技能。投資者將他們稱為“適應現代生活方式的新一代創業者”,雖然有些投資者可能認為中國創業者不像西方創業者那么有創造力,但他們的執行力相當強。在中國,最終取得成功的是最好的運營人才而非最好的創新人才。
然而,這次中國之行最令我感到吃驚的是,這個國家的整個創業生態正在發生變化。與幾年前相比,在中國創建新業務所涉及的行政審批程序減少了,而投入到研發的資源卻在同步上升。
與此同時,創業教育和創業文化也在形成之中——盡管比較緩慢——不少政府部門也采取了一系列舉措,鼓勵私營部門對經濟發展發揮更大的作用。雖然稅收和監管方面的障礙會繼續存在,但中國正以實際行動支持企業創新和長期發展。
中國科技市場目前炙手可熱。中國的創業公司可以在相當短的時間內成長為十億美元級別的企業,甚至迅速實施 IPO(首次公開招股)。另外,他們還能吸引到用戶,在未被巨頭收購前創造收入,許多參加我們在中國舉辦的加速器項目的公司便是典型例證。
此次中國之行的所見所聞讓我進一步相信,中國科技行業的創業熱情真的很高漲,但那不一定就是泡沫。創業公司實施融資的時間的確比以前提前了(大約提前了 6 到 12 個月),兩次融資之間的時間間隔也比正常情況短一些;但是,發展更快就需要更多的融資。這種情況能持久嗎?也許不能。話雖如此,但我認為現在是中國科技投資市場的一個黃金時期,投資速度最終可能會放緩,但這一進程永遠不會被徹底逆轉。每年,中國新成立的創業公司都有數千家,我相信我們終有一天會看到,其中不少企業不僅能影響中國市場,還會改變世界。(TechCrunch中國版)
注:轉載文章 ,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本站不承擔此類稿件侵權行為的連帶責 任。如版權持有者對所轉載文章有異議,請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