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智能單車”終于現形了
度娘的單車現形了,它是一部“Baidu”牌的智能單車,百度目前給它的官方名稱是“DuBike”。那么,一臺自行車能夠智能到什么程度呢?
0
2014年11月19日,北京。百度MOMENTS營銷盛典上,一架擺在舞臺上的單車吸引了在場所有人的注意。
它的骨架粗大,棱角分明,比起一般的自行車,更有金屬感和科技感,可以算作是一架“異形單車”。車身周邊呈有反射光澤的亮藍色,隱約若現地刻著“百度Baidu”和“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的LOGO標識。單車的最前方、兩側的扶柄、車座前端的橫梁兩側、車座、車座后方的支架、腳踏登板和后端的軸承附近都有功能不同的感應器,燈光不時地亮起。它們有的是重力感應器,用來實現單車在飛馳狀態下的個體平衡;有的配有LBS裝置,記錄行車的軌跡、里程和速度,有的通過騎行者的兩只手、雙臂、腳部和腿部的肌肉伸張和動作,監測騎行時的踏頻、踏壓、心率和呼吸等具體的數據,再通過這部單車的“操作系統”實時地同步到云端數據和騎行者的手機app。套一個概念說:它是一部“Baidu”牌的智能單車。現在,百度給它的官方名稱是“DuBike”。
這架有點異形的“DuBike”首次亮相5天之后,11月24日再度出現在北京世紀壇“中國國家網絡安全宣傳周” 現場,接下來,它還將在全中國各地的不同場合亮相。DuBike很忙,因為截至目前,全世界也只有這一架。PingWest的同學們兩次深入百度北京西二旗總部三層西北角的深度學習實驗室(IDL),也終難覓其蹤跡。
但百度聲稱:DuBike有望在年底前正式量產和面世。不過,在它被正式推送給更多的人甚至公眾之前,它首先得回應兩個基本的問題:為什么人們需要一輛智能自行車,一輛智能自行車究竟能有多智能?
而熱愛綠色健康生活的騎行者,百度深度學習實驗室( IDL)的研究負責人顧嘉唯并不清楚一架“智能單車”究竟能有多智能。“可能只有更智能,沒有最智能吧,” 顧嘉唯對PingWest說。畢竟,讓一架單車“變得更智能”已經占據了他工作中很大部分的時間。而且,在他看來,百度在人工智能和深度學習領域的潛力,會讓“究竟有多智能”這一問題的答案無限地延展開來。
28歲的顧嘉唯出生在上海,本科就讀于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后來在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攻讀工業設計與設計戰略管理方向的碩士學位。這讓他在牽頭DuBike的項目時扮演了一個重要的“連接者”角色。2013年百度成立“深度學習研究院”,李彥宏擔任院長并延請知名機器學習專家、曾在NEC實驗室擔任過人機交互、數據挖掘和人工智能部門負責人和斯坦福大學計算機系客座教授的余凱擔任常務副院長。接下來,余凱啟動了“少帥計劃”,延攬全球30歲以下在人工智能相關至少一個領域有著突出才華和技能的青年科學家加盟深度學習實驗室,顧嘉唯作為“少帥”之一在2014年5月加入百度深度學習實驗室擔任首席設計師/主任研發構架師;同期加入百度深度學習研究院的另一位著名人物是斯坦福大學計算機系教授、在線教育平臺Coursera的創始人吳恩達(Andrew Ng)。
工業設計的背景讓顧嘉唯成為百度內部的“異類”。2014年9月在“百度世界大會”上發布了BaiduEye。顧嘉唯也是這一項目的首席設計師與架構師。不過相較面向商業用戶的BaiduEye,單車“DuBike”更像是一款真正面向普通人的產品。
重返自行車王國
2014年春節前夕,百度深度學習研究院常務副院長余凱與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的師生進行了一次交流。討論的話題天馬行空,但多圍繞著人工智能、人與機器和自然的交互。討論到興致很高的時候,余凱突然脫口而出一句話:“我們應該讓中國回歸自行車王國。”所有人都卡住了,覺得這是個不錯的主意,不,是個不錯的產品。
這就是百度智能單車DuBike最初“創意”的起源。“回歸自行車王國” 在當下的中國是一個有些田園詩般色彩的理想,“自行車王國” 本身是大多數25歲以上的中國人可被召喚但正逐漸消褪的記憶。從1970年代開始,自行車成為中國普通公眾最重要和最普及的代步工具。每日上下班時壯觀的自行車洪流,讓中國成為外國人眼中的“自行車王國”。而隨著2000年以后家庭汽車的日益普及,自行車道越來越多地被機動車占領,交通日漸堵塞,大城市的空氣污染越來越嚴重,“自行車王國”的景觀不復存在。而與此同時,歐美社會的自行車文化日漸流行:越來越多的人選擇騎自行車通勤,家長也鼓勵孩子們騎自行車上學——它體現了綠色環保理念,也是一種運動習慣和健康的生活方式,更形成了“自行車文化”。
余凱所謂的讓中國“回歸自行車王國”,并非鼓勵所有人都繼續把飛鴿、永久和捷安特牌的單車或跑車當成代步工具,而是在中國培育一種“自行車文化”,一種環保綠色同時運動健康的生活方式和通勤方式。這對解決當下嚴重的空氣污染和交通擁塞的問題也有實際幫助。在余凱提出“重返自行車王國”之前,從科技和智能化角度踐行“自行車文化”的人已經不在少數:比較知名的有上海的智能自行車團隊BiCi,以及中國科技界最熱衷騎行的原久邦數碼總裁張向東離職創業的下一代智能自行車——700Bike。
同是“騎行者”的顧嘉唯在加入百度深度學習研究院之后,負責了這個由他的老板余凱和他的母校同學院師生在一起頭腦風暴出來的“智能單車”項目。但DuBike當時并不是IDL內部唯一的車類項目。當時,還有無人駕駛汽車和平衡車的項目同時在計劃中。DuBike能成功立項并且跑得更快,最初依賴的確實是 “回歸自行車王國” 這樣的單純美好的想法,以及中國人對自行車文化的回憶和認同。但這個理由和邏輯顯然不夠充分。IDL 內部的各個項目的存在意義有點像大公司內部孵化的創業公司,很多都是從迸發的靈感中形成,但立項后能否得到 IDL 以及整個百度的支持,進入可執行階段,仍然需要團隊不斷驗證和迭代。而 IDL 對于項目則有更多需要考量的事情,比如項目產出的結果是否能夠使用到 IDL 現有的數據、計算能力等關鍵資源,并且能夠讓技術創新真正影響到千千萬萬普通人的生活。用余凱的話說:IDL 做一個項目,就“一定要做成全球最頂尖的那個。”
而另一個層面,IDL里的項目必須在未來對百度核心以及其他重要業務,帶來基于人工智能、深度學習這樣的全新維度的助推作用。 “我們要為百度bring in new dimensions(帶來新的維度),” 余凱對PingWest說。
幸運的是,DuBike在用到百度核心業務資源,以及幫助百度在人工智能和深度學習領域積累更多經驗方面“跑贏”了其它一些項目。例如,百度地圖擁有海量的線下各類場所數據以及智能的汽車、公共交通出行路線設計功能。它將這兩者結合為使用者提供了相對較為完整的出行規劃能力,但百度至今無法告訴用戶準備去某餐館吃飯時,應該提前停車還是再多開遠一點,才可以找到位置泊車。不光是百度地圖,其它國內同類產品至今無法解決“導航”這個地圖的典型使用場景中的 “最后100米” 的精確問題。而如果百度地圖加入騎行路線功能呢?騎行者可以將自行車停放在所前往的線下場所距離非常近的地方,“最后100米”的問題就能解決了。
可騎行的數據和“最后100米“的精準地區數據從哪里來?包括百度地圖在內的國內地圖產品,并非不想做騎行的功能,而是缺乏真實的騎行數據。唯一的辦法是:用智能自行車自己跑。就像Google用自駕車和無人駕駛車采集地理位置數據一樣。所以,它需要一輛有地理位置導航、數據采集分析和規劃功能的單車來實現這一切,而且需要有成百上千名早期用戶騎著它們,自覺或不自覺地成為地圖采集員。
“智能自行車不是普通自行車和傳感器、智能硬件的堆砌,”顧嘉唯對PingWest說。它為百度提供了更多“最后100米”的地理位置數據,通過“百度大腦”的規劃,提供了更多基于人工智能的運動和健康數據,它還讓騎行更方便更運動更健康,唯一的代價可能是:重返自行車王國,勢必要與大城市三天兩頭的霧霾做斗爭。而這也有可能因為騎行的人越來越多而得到緩解。
8 個月,一款智能單車Demo的誕生
DuBike是由一個很袖珍的團隊研發設計的。除了顧嘉唯和陶吉之外,一開始負責DuBike的只有一名人機交互工程師和一名App開發工程師,一個硬件工程師也沒有。在軟件先行到了一定的階段,來自百度兄弟部門的三個硬件工程師臨時加入DuBike的團隊,提供一些硬件方面的支持工作。
但不同于智能手表或手環,智能單車是一種此前從未出現過的“智能硬件”,它的體積更大,傳感器數量更多,對數據的要求更高,交互的形式更復雜,對操作系統和安全性的要求也更高。在滿足了上述這些需求之后,還有一個更關鍵的問題需要解決——對智能自行車的想象力,準確地說,是對“單車”的重新想象。
它需要外部力量的支持。“沒有清華美院可能就沒有現在的DuBike,” 顧嘉唯對PingWest說,“清華美院讓我們少走了很多彎路。”
在一架智能單車的工業設計上,顧嘉唯作為協調人,他碩士畢業的清華大學美術學院信息藝術設計系教授徐迎慶和工業設計系副教授張雷和他們的學生們承擔了若干初稿的設計。由于智能自行車在行業內幾乎沒有可借鑒的經驗,這些學院派的工業設計師們必須徹底地解放思想,重新想象一部智能單車應該是什么樣,以及如何讓人們第一眼看上去就印象深刻,進而喜歡上它。
很快地,年輕設計者們對傳統的自行車和山地自行車在結構、材料和設計風格上的不忿與不滿都體現在了他們的圖稿里。這些年輕的工業設計師們,幾乎沒有人認為智能自行車應該跟現在的自行車一個模樣。數十張圖紙幾乎無一例外地采用了異形車的結構和式樣,大多數車體設計并未采用傳統的三角形用于穩固車身。有的把車身和橫梁的骨架做得極為粗大顯眼;有的前后兩個車輪的大小差異極為顯著;甚至采用不同的規格;有的在車座、腳踏板和車前端兩側的扶柄上設置了大量的傳感器;有的用了新的防水和防外傷的新材料,因為其中的傳感器和其它智能元器件不能被輕易地損壞;有的把車的座椅抬得很高,騎在上面的人有一種身子向下俯沖的運動感……
當然,這些異形車的設計稿也并非100%原創,比如其中一些元素在專業自行車廠商舉辦的異形車設計大賽作品中能找到影子,還有一些借鑒了1970-1980年代公路車的元素。不過,顧嘉唯和陶吉從中吸取了大量的靈感和經驗。最后“定稿”的DuBike Demo版是一款相對比較中規中矩的“異形車”:它大膽地采用了有金屬光澤的暗亮藍色粗大骨架,棱角很分明,質感極強,讓人一眼看去就過目不忘,像一款科技產品。當然它在座椅的高度、扶柄的材質和車輪的大小及規格方面又顯得有些“保守”,因為要考慮到人們騎行的舒適感和駕馭起來的難度等,清華美院學生的設計稿中有很多并沒有考慮到這方面的因素,會給人騎著不舒服和不穩定的感覺。畢竟大多數參與設計的人離騎行生活太遠了。
百度IDL團隊必須更多地考慮如何讓這部單車“智能化”:傳感器怎么安放、地理位置數據怎么追蹤、GPS導航儀怎么設置、踏頻、踏壓、心率和呼吸數據怎么量化和傳輸。此外,IDL還在研發單車的操作系統和app用來同步、整合、分析和圖形化這些數據——這些都需要對一部單車的硬件外觀做出限制,讓它必須不那么瘋狂。百度并不計劃成立新的硬件部門或收購新的硬件公司,而IDL的重點也還放在交互設計、人工智能和軟件應用上。這就意味著這款智能單車只是一個實驗品。而接下來專業的自行車制造商將登堂入室,成為DuBike的合作伙伴。
團隊現在的人數已經較項目啟動時增加了約 50% 水平(IDL 作為科研機構的身份,在項目之間內部人員按需流動的情況是時有發生的),當中包含交互設計、App 開發、工業設計、硬件開發、后臺服務開發工程師以及產品經理。同時,在軟件和交互設計方面比較偏才的 DuBike 團隊,也得到了 IDL 之外的百度其他部門硬件專門人才的支持。陶吉向我透露,他們計劃再補充一些硬件方向研究人員,達到一個 “軟硬兼施” 的配比,依然按照50%的比例來增加。
而對顧嘉唯來說,開發DuBike的過程讓他越來越不“寂寞”。一開始的時候,整個團隊只有他一個人有騎行的習慣。但接下來,隨著項目的進展,他注意到辦公室送貨上門的網購包裹中,出現了越來越多頭盔、眼鏡、馱包、手套和護膝等騎行用品——收件人幾乎都不是他本人。
下一代:百度 + 捷安特
當前你看到的這部DuBike顯然不是最終的產品。 它的版本號是0.1314。
“版本號是隨便起的,如果非要問,你可以理解成是一生一世吧,” 顧嘉唯對PingWest說。他認為智能自行車“只有更智能,沒有最智能。”
“從運動數據獲取的角度,智能自行車可以被理解為另一種可穿戴智能設備,比如手環。用于運動的可穿戴智能設備的關鍵點不在于加入各種傳感器,和手機相連,提供一大堆各式各樣的數據,而在于通過后端的人工智能、機器學習能力,將數據轉化為提供給用戶的各種功能,比如騎行路線推薦、運動量這一類的 insight。在這個關鍵點上,壁壘還是很高的。”顧嘉唯說。
這是百度IDL做一款智能單車的出發點。與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的初稿合作讓他們最終“生產”出了一臺智能單車,讓他們知道該如何為它注入更多“智能”的器官,讓它能與云端溝通,與app共享數據,與人更聰明地交流。而接下來的1.0階段,百度將引入專業的自行車制造商作為合作伙伴。
在接觸了一圈專業自行車制造商之后,百度選擇了捷安特。PingWest 得知,未來正式亮相的DuBike 1.0版,將由 IDL 和捷安特旗下城市休閑品牌莫曼頓(MOMENTUM )用 “跨界合作” 的方式推出。在山地車領域,莫曼頓是個“潮牌”,百度將提供智能服務,捷安特負責自行車設計,提供遍布各地的銷售服務體系。而遍布全國的捷安特門店組織的“車友會”活動,也將與百度之前“智能騎行”當中的“騎行社交”模塊結合在一起。
從 0.1314 到 1 還有多遠?陶吉對PingWest 說,在過去的 8 個月中思考的最多的問題,其實是 DuBike 究竟應該面向什么樣的用戶人群。在這個問題上,普通自行車和智能自行車有著相似的解決方法:面向什么人,加什么功能。一旦給這個問題找到答案,“1 ”就已經不遠了。明年,百度將為市場帶來一款主打城市休閑功能的一款新的 DuBike 產品。外界對于智能自行車不一定都會看好,但經歷了 IDL圍繞著自行車的人機交互研究、數據挖掘和深度學習設計,還有清華美院數十版設計初稿的頭腦風暴與積累,還有捷安特在自行車研發、制造和銷售過程中的經驗,這件事可能就靠譜多了。
一定有人會對DuBike吐槽,就像對百度所做的任何事那樣。不過就目前來看,DuBike 收到的正面鼓勵遠比社交網絡上字數限制的片面吐槽來的更有意義。顧嘉唯和陶吉最近每天都要花一部分精力在處理意見反饋郵箱里的電子郵件上,“素不相識的人告訴你他來自哪家公司,在自行車和智能硬件方面的有什么經驗,給你提出各式改造意見,其中有一些可行性還挺高;或者尋求自行車、硬件或者數據平臺方面的合作;甚至是想要加入我們的團隊。百度智能自行車讓他們感覺很神奇,而他們的反饋讓我們感覺欣慰。” 陶吉說道。
畢竟,“重返自行車王國”是一個美好的愿望(good wish),不是么?(pingwest)
注: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本站不承擔此類稿件侵權行為的連帶責任。如版權持有者對所轉載文章有異議,請與我們聯系。
科友
WWW
Bill
wow~ so coo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