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明星到笑話,谷歌眼鏡的短暫一生
在 2015 年剛剛過去的消費者電子展(CES)上,我們也甚少看到帶著 Google Glass 的人在走動了。媒體圈,甚至是關注科技圈的這群熱心的布道者們看來已經放棄了這個產品了。
0
科客點評:當初最關心Google Class的科技圈、媒體圈已經徹底厭倦了這個產品,短短的三年間,人們清清楚楚看到它有多么不實用。
2012 年,Google Glass 還是時尚和科技界的寵兒,Google 的聯合創始人謝爾蓋·布林還帶著它走上紐約時裝周的 T 臺;2013 年,開發版出貨不久的 Google Glass 熱潮就被降溫,西雅圖、英國等多處公共場開始所禁用,稱其侵犯個人隱私;2014 年,Google Glass 成了隱私侵犯和惡搞代名詞,有佩戴者在舊金山遭到攻擊,嘲諷它的內容比起正面報道更容易傳播……Google Glass 的這三年,就像是坐上了一輛俯沖而下的過山車。
踏入第四個年頭,不知道還有多少人依然期待著 Google Glass 登上商場的貨架?你不一定能等到了,Google 上周末宣布中止出售 1500 美元的“探索者”版 Google Glass ——整個針對消費者市場的“探索者”項目被關閉。
現在,除非你是 Glass for Work(Google 一個將智能眼鏡用于專業工作的項目)的合作方,否則作為普通消費者,你已經無法購買到 Google Glass 了。隨著“探索者”項目停止,Glass 團隊也被宣布從神秘部門 Google X 畢業,今后將歸入智能家居部門的負責人托尼·法戴爾(Tony Fadell)旗下,繼續研究研發未來的版本。
這不是 Google Glass 的死刑,但 Google 卻承認了 Google Glass 作為消費者產品的失敗。若回顧一下 Google Glass 的“消費者產品”之路便可知,它是成之于此,也是敗之于此。
初衷:做減少干擾消費級 AR 產品
Google X 負責人 Astro Teller 在今年的 TechCrunch Disrupte NY 大會上提到,Google Glass 最初的想法是要減少科技產品對人們的干擾,也就是和現在的有存在感的智能手機是相反的。他認為現有的手機以及智能設備會讓人更加分心,讓人在“真實世界”和“數字世界”間來回切換。
“理想的情況下,人們不需要為 UI 而糾結。人們唯一感覺到 UI 存在的時刻,應該是在它完成任務的時候,消失,或者摘下眼鏡時”。
而為了秉承“不讓人類分心”的理念,Google Glass 做出來了:一個無框的眼鏡架,左眼上方有個顯示屏,通過語音就可以控制設備的開關、拍照,在顯示屏當中,還可運用在現實中疊加虛擬信息的增強現實(AR)技術……當時市面上還鮮有功能完備的 AR 消費級硬件,這也讓 Google 看到了機會。
對于 Google 這樣的大公司來說,這個思路很合理,在智能硬件快速崛起的 2011 年末 2012 年初,他們需要、也有實力盯緊了最大份額的市場。
而正是由于“消費者產品+AR”這兩個概念 Google Glass 在產品消息公布之初便在互聯網上爆紅。2012 年 4 月,Google 這個名為“一天”的概念視頻就為人們畫了一個大餅,讓人相信 Google Glass 將會做到實時引路、短信、照相,以及和女友分享視野,帶著它人生充滿幸福感:
當時看完這個視頻,不知道有多少人想沖 Google 喊“閉嘴,把我的錢收了”。Google 通過描繪一個“后手機時代”的 AR 美夢,讓人們愛上了 Google Glass,至少是這個概念。
Google Glass 早期的明星效應
只是概念和視頻怎么夠,在 2012 - 2013 年上半年,Google Glass 的熱度很高的另一個因素,是名人效應。
這其中,Google 的聯合創始人的謝爾蓋·布林就是 Google Glass 排名第一的推廣大使:2012 年 4 月,在 Google Glass 項目公布前幾天,他就帶著眼鏡去參加慈善晚宴,然后“被拍到”,作為 Google Glass 項目的預熱。2012 年 9 月,俄羅斯猶太裔的設計師黛安·馮芙絲汀寶(Diane von Furstenberg)讓模特們都帶上了 Google Glass 走秀,布林還跟著設計師本人一起上 T 臺謝幕了。
2013 年 3 月,他專門到 TED 上演講談及為何要創造 Google Glass 的靈感,一個月后還帶著 Google Glass 坐地鐵被拍到……就連一向低調的 Google 另外一位創始人拉里·佩奇,也在 2013 年帶著 Google Glass 去參加一場婚禮。
除了 Google 的創始人之外,名流們在早期也很愛 Google Glass 。不僅英國的查爾斯王子喜歡帶著 Google Glass 拍照,美劇《生活大爆炸》里 Raj 的演員 Kunal Nayyar 還帶著它去參加 2013 年的電視艾美獎頒獎典禮。
連美國共和黨的女議員 Michele Bachmann 還曾經在共和黨一個會議之后戴起來拍照。此外,美國演員 Kevin Smith 、Neil Patrick Harris,媒體公司 O'Reilly Media 的首席執行官 Tim O' Reily 等多個娛樂媒體圈的名人們還熱心地發推文參與 Google Glass 首批購買名額的線上活動,十分熱鬧。
科技圈大佬、時尚明星、社會名流都愛 Google Glass,大眾們更是追某某場合有名人佩戴了 Google Glass 而樂此不疲。追逐潮流的人們相信 Google Glass 就是智能手機后最酷的浪潮,不趕早就會落伍了。
到貨后的疑問:要它干什么?
沒想到的是,Google Glass 硬件推出之際,也是惡評相向之時。
2013 年 4 月,第一批開發者的產品出貨了,售價 1500 美元。隨著越來越多人上“眼”體驗甚至是長時間佩戴之后,逐漸有人開始問:Google Glass 到底能做什么?
按照 Astro Teller 的說法,Google Glass 原本是要提供讓人們不分心體驗又極佳的 AR 體驗。而事實上,它即使是硬件體驗也讓人失望。在產品出貨之后,Business Insider 還專門寫了一“沒人喜歡 Google Glass”來吐槽它硬件的糟糕體驗:
電池續航只能維持 3-4 小時;很容易讓人頭暈,讓你無法專注于身邊的事物;強光下屏幕很難看得見;想要帶著眼鏡設置亮度、調整 WiFi 和藍牙功能都是做不到的;語音識別很多 Bug;要用 Google Glass 還需要常備手機,因為眼鏡本身沒有蜂窩數據網絡;很難脫下來;很難回復信息;
硬件已是如此,那么軟件呢?盡管發布時聲勢浩大,但由于屏幕尺寸、使用場景的局限,應用內容沒法海量增長,但其實內容類的應用大部分都無法完全呈現,只能夠做消息提醒/簡單的標題推送:
Google 的官方服務:語音智能助手 Google Now,地圖服務 Google Maps,社交服務 Google+ 以及 Gmail 郵箱。新聞媒體類服務:紐約時報、CNN、時尚雜志 Elle 。社交類:Path 、Foursquare。生活類應用:Evernote 筆記應用、運動指導 Strava 、菜譜類應用 AllTheCooks 、即時翻譯應用 Word Lens 、電子書閱讀應用 Kindle 。商家相關的服務:OpenTable 餐廳預訂,旅行類應用 TripIt 。
看起來還是各方各面的都有了,但是你真的想要在 Google Glass 上看 Elle 、CNN 、紐約時報最新的新聞標題嗎?還想在這么小的屏幕上使用 Kindle 閱讀服務?連 Google 的鐵粉也沒忍住對此的批評。曾經為 Google 寫過公司小傳、一直使用 Nexus 5、Chrome Pixel 等全套 Google 產品的記者 Jeff Jarvis 一直在社交網絡上表示自己想要把 Google Glass 退了:
“Google Glass 很古怪、毫無用處而且很貴、鏡框設計很糟糕。真是個昂貴的噩夢。”
甚至,如果去翻美國問答網站 Quora,你還可以找到這樣的一個問題:Google Glass 有什么用?被頂到第一條的答案居然是討論它不作為消費者產品,而是專業工作場景的有用之處。
質疑接踵而至
在 Google Glass 的熱度有增無減之時,對于 Google Glass 的另一種聲音也顯露出來了,而且還成為了 2013 年 Google Glass 的主旋律:Google Glass 將會對人們的隱私帶來威脅,而且佩戴本身還會因為走神而帶來安全問題。
2013 年 2 月,提前拿到 Google Glass 并進行體驗的 The Verge 記者 Joshua Topolsky 帶著眼鏡走進一家星巴克,身后跟著幾個攝影師。星巴克的店員馬上出面禁止攝影師拍攝,但 Joshua Topolsky 自豪地在文章當中寫到:“那又如何,我依然用我的 Google Glass 在拍視頻,從頭到尾都沒落下。”
《衛報》就此寫了一篇長文,對 Google Glass 侵犯人們的隱私表示擔心:只是隨時隨地拍攝已經足夠讓人擔心了,這和佩戴在身上的針孔攝像機有什么區別?
在這些安全和隱私問題的持續發酵之下,Google Glass 從原來的人人想要和渴求的設備,變成一個不太友好的符號。
2014 年 4 月,一位 20 歲的記者 Kyle Russell 帶著 Google Glass 進入舊金山一家餐廳就餐,在聽到同在餐廳就餐的人們“Glass!”的驚叫聲之后,被強行拿走眼鏡并且一拳打倒在地上。
同時讓人擔心的還有佩戴 Google Glass 的駕駛者。英國在 2013 年 7 月就開始阻止司機佩戴 Google Glass,稱這個設備將會讓司機容易在開車時發短信或者查收信息,變得非常不專注。2013 年 10 月,一個洛杉磯女司機因為開車帶著 Google Glass 而被罰款。
在隱私和安全考慮越來越多之際,不少美國的餐廳也不接待帶著 Google Glass 的顧客。2013 年 11 月,一家名為 Lost Lake 餐廳就在 Facebook 貼出告示,希望就餐的顧客們不要佩戴 Google Glass 等未經許可就拍攝就餐者的設備。西雅圖的 5 Point Cafe 很早就在店門口聲明,禁止客人在餐廳內使用 Google Glass。
而更多人貌似將 Google Glass 當笑話來消費了。戴上之后古怪的賣相、侵犯個人隱私的嫌疑,這些都讓 Google Glass 處于輿論的下風口。網絡媒體 Mashable 曾經制作了一段名為GlassHole 的短片,調侃 Google Glass 佩戴者那些讓人生厭的行為:
如果你還沒有笑夠,那么這里還有 10 個 Google Glass 調侃笑話視頻供你欣賞。
誰還愛 Google Glass?
2014 年紐約的 TechCrunch Disrupt 大會上,著名投資人 Fred Wilson 問在場數百人,多少人用過 Glass,大多數人舉手。他又問多少人日常還在用,幾乎沒有人舉手。參加這個會的人大多是科技創業者、科技媒體記者和科技項目投資人,也就是當初最熱衷 Google Glass 的那個圈子。
而在 2015 年剛剛過去的消費者電子展(CES)上,我們也甚少看到帶著 Google Glass 的人在走動了。媒體圈,甚至是關注科技圈的這群熱心的布道者們看來已經放棄了這個產品了。
作為消費者產品,尚且不論 Google Glass 技術方面是否完全準備妥當,但至少,立法、以及社會大環境對隱私保護的關注之下,Google Glass 這種帶有完備相機和錄音功能的日常可穿戴式 AR 設備,依然難以成為真正的消費級產品流行起來。
不過,即使是 Google Glass 作為消費級產品失敗了,但它卻成功讓可穿戴設備、AR 等概念走到了聚光燈下。昨天在極客公園創新大會上,Google 工程總監、著名未來學家 Ray Kurzweil 相信,智能眼鏡的形態會有變化,但 Google Glass 的大方向沒錯:
“不用拿出設備是一個正確的方向,因為眼睛就是我們的設備。”
的確,技術與人的融合還將繼續,不會因此而停下來。(pingwest)
注: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本站不承擔此類稿件侵權行為的連帶責任。如版權持有者對所轉載文章有異議,請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