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項目都能眾籌了!但是,它合法嗎?
上周一,一項腦成像研究結束了自己的眾籌活動,他們募集到近8萬美元,這筆資金將幫助他們首次推出麻醉劑麥角酸二乙基酰胺(LSD)對人體大腦影響的磁共振圖像。
0
科客點評:至少,眾籌能解決科研成本的燃眉之急。
上周一,一項腦成像研究結束了自己的眾籌活動,他們募集到近8萬美元,這筆資金將幫助他們首次推出麻醉劑麥角酸二乙基酰胺(LSD)對人體大腦影響的磁共振圖像。伯克利基金(The Beckley Foundation)總部設在英國,是一家公益信托公司,他們不僅希望提升人們對精神藥物的注意,也從事相關研究工作。本次發起該眾籌項目的正式伯克利基金公司,他們會利用這筆錢尋找一些深陷毒癮的志愿者,這些人將為科學“獻身”。
如今,科學家在研究毒品對人體的影響時,可能會尋找一些非常規的手段,比如尋找一些志愿者;不僅如此,如果想要研究大腦結構,也需要數千人愿意做出貢獻,這的確令人感到多少有些意外。但最近,這一領域里的研究人員似乎越來越喜歡上眾籌的方式來募集資金。實際上,目前已經了有一些成功的眾籌項目,比如有眾籌研究西班牙和印度的耐旱橡樹物種,也有人嘗試用數學方式解釋笑話,還有人希望眾籌研究外太空間里的外星行星。起初,科學家選擇的是傳統的眾籌平臺,比如Kickstarter和Indiegogo;但現在,像Petridish, Experiment, 以及 Walacea這樣的眾籌網站也變得越來越多,它們是專門用于進行科學融資的。
在美國,絕大多數科學研究基金都是依靠政府支持,這些錢最終會被分配給各式各樣的聯邦科學機構、健康機構、以及國防機構。現在的狀況似乎多少有些尷尬,因為科學家難道苦逼到必須使用眾籌的方式來為自己的研究募集資金嗎?眾籌的出現,是否意味著美國現在的科研撥款系統已經跟不上時代了呢?如果真的是這樣的話,那么又如何確保資金是用來支持有意義探索的合法科學研究呢?
就現實本身而言,科學家尋找新的資金資源并不奇怪。David Kaiser是麻省理工大學的科學歷史學家,他認為,簡單來看,眾籌就像是最新的“測錘擺幅”,可以了解科學家和研究機構是如何操作資金的。以前,麻省理工大學和其他大學的研究主要通過學生的學費及私人慈善家的捐款獲得資金。但在1919年,隨著慈善捐款的方式走入末路,麻省理工大學推出一個雄心勃勃的計劃,他們允許本地公司贊助學校內部的特定實驗室和項目。批評者認為,當企業把自己的觸角伸進高校,是對知識自主權的一種“污染”。但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始之后,美國政府成為了融資主力軍,他們在全美范圍內給予研究機構巨大的戰時資金支持,而且在戰后的數十年時間里,政府資助科研的范圍和規模也在不斷擴大。
七十年過去了,政府科研撥款這種趨勢已經發生了改變:隨著美國聯邦預算的不斷縮水,政府在科學研究里的投資創下了歷史新低。根據愛荷華州大學免疫學家Gail Bishop透露,聯邦政府撥款這種傳統模式所募集到的資金,過去可以覆蓋到25%到30%的科研,而現在,這一比例只有大約10%。
Bishop進行的研究,是試驗一種新型納米粒子,可以用來對抗癌細胞,而他的研究資金就是通過眾籌的方式成功募集到的。同時他認為,依靠聯邦政府撥款的科研資金方式非常專制,那些研究不僅方向要跟隨政府意愿,而且也沒人愿意承擔風險。而且,絕大多數政府撥款基金都需要科學家先提供研究的概念認證,這對于很多從零起步的試驗項目而言非常困難。“我們是為了做試驗才募集資金的,”Bishop說道,“但搞笑的是,政府需要你先做試驗,然后才能決定是不是給你撥款。”相比于耗時又麻煩的政府撥款融資模式,眾籌非常適合一些小規模的研究,而且募集到的資金也完全可以覆蓋一個研究項目所花費的成本。Bishop的生物醫療項目就是個例子,如果要等政府最終決定是否撥款,整個流程需要花費九個月時間,而利用眾籌,Bishop在很短時間里就募集到了1500美元。
可是,雖然眾籌是一種快速融資的捷徑,但它也有缺點。政府撥款的科研項目雖然流程繁瑣,但是經過層層把關,并且會對要求機構嚴格遵守規定,這些規定還可以作為重要的檢查依據。但是眾籌的科研項目可能會顯得不那么透明,項目發起者如何使用資金也沒有做詳細的規定,這也就意味著一些圖謀不軌的科學家或研究人員會不負責任的使用眾籌募集到的資金,甚至會做一些不道德、甚至違法的研究。伯克利基金旗下對麻醉劑麥角酸二乙基酰胺的研究是在英國帝國理工大學進行的,他們要求研究人員必須嚴格遵守學術規定,這樣就能保護那些愿意獻身研究的毒癮志愿者。
不僅如此,科研眾籌還有一個問題,那就是眾籌的“眾”字。因為通常而言,科學家從事的研究項目都非常重要,而且可能涉及到一些保密性的研究;而現在,他們需要像創業者那樣,把自己的學術想法掛在社交媒體或眾籌平臺上面,這顯然不太合適。因此,一些科研代理機構出現了,至少理論上,他們可以不像是那些單槍匹馬發起眾籌的科學家,而是一個更加系統、也更能保護知識產權的實體。上文提到的伯克利基金就是這樣的機構,不過,大家都知道,人們之所以會在眾籌平臺上給伯克利基金投錢,并不是因為這家公司本身,而是那些站在公司背后的杰出科學家們。
顯然,我們也不能把科研眾籌給一棒子打死。舉個例子,那些從事LSD麻醉劑研究的科學家們已經研究這個麻醉劑好幾年了,他們的研究成果也發表在多個著名的研究期刊上。相信絕大多數給這個眾籌項目投資的人,也非常認可這些極富名望的科學家,也相信該科研項目最終會接受行業審查。只要有相關制衡措施,一些“垃圾科學”就無法在眾籌平臺上成功募集資金,就像那些設計很差的產品無法實現自己的眾籌目標一樣。
“在科研領域里,眾籌還不會馬上取代傳統的融資手段,”Kaiser說道。實際上,眾籌給一些小規模科研項目提供了機會,尤其是一些無需涉及到設備和人員成本的理論研究,說不定以后,這種類科研眾籌會變得越來越多。(快鯉魚)
注: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本站不承擔此類稿件侵權行為的連帶責任。如版權持有者對所轉載文章有異議,請與我們聯系。
薇兒
████████████看 黃 魸 手 機 瀏 覽 噐 咑 幵:275236.c○m 郗蒛資羱!無需下載、直接欣賞,妳嬞鍀!████████████柞鉆
加琳卡蓮
現在看到眾籌兩個字就瞌睡來。